进口食品检出核酸阳性 还能无忧享用吗?

韩璐

近日,多地的进口车厘子、鸡翅、啤酒、鱿鱼等食品饮料外包装或内表面核酸检测阳性引发关注。从最初的冷冻海鲜,到近期的一些非冷链食品,进口食品的安全性笼罩在核酸阳性的阴影之下。这些进口食品安全吗?还能放心享用吗?我们听听专家怎么样说。

进口水果还能安心吃吗?
近日,从大部分水果销售渠道看来,今年车厘子的价格明显低于往年,然而价格下跌似乎并未引发消费端相应的热情。对于这种主要来自智利等国的水果,进口食品的连续“爆雷”让部分消费者望而却步。
关于人们对进口食品的担忧,近日,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采访中表示,消费者购买进口商品而被感染的事到目前为止“一例都没有发生”,他形容“这个概率比空难还低”。
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(试行第八版)》,新型冠状病毒(2019-nCoV)属于β属的冠状病毒,对紫外线和热敏感,56℃30分钟、乙醚、75%乙醇、含氯消毒剂、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。
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主任李宁介绍,新冠病毒是呼吸道病毒,主要经呼吸道飞沫和人与人密切接触来传播,经消化道感染的可能性非常低。上海市长宁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综合办、应急办主任庄建林也分析到,由于新冠病毒是动物性病毒,在水果表面存活可能性很小;很多水果集装箱的温度大多在10℃以上、湿度超过80%、运输时间超过15天,亦不适于新冠病毒生存。而采用航空冷链运输、从境外抵达的时间较短这部分水果则需要警惕。
对于具体的预防措施,庄建林强调:采购时要做好防护;清洗水果宜用不溅起水花的流动水,同时注意手卫生;尽量去皮食用;包装袋及时扎好丢弃。对于不能去皮的水果,若实在不放心,可用250mg/L浓度的84消毒液浸泡15分钟后,再用清水冲洗干净。
采购食用进口冷链食品风险有多大?
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主任李宁在2020年11月25日的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称,虽然多地都在冷链食品及其外包装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,但总体阳性率很低,主要是食品外包装污染。从流行病学溯源分析来看,感染人群是特定环境下反复接触进口冷链食品外包装的高风险人群,比如搬运工等。
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称,对于核酸检测,活病毒、死病毒、病毒的片段查出来都可能是核酸阳性,也就是说核酸阳性不一定代表它有传染性。另外,实验室检测中有一个非常客观的指标:CT值。CT值越大、越高说明它的污染量越小,含有活病毒的概率就越低。对于冷链食品和货物,检测出来的(核酸阳性样本)大多属于CT值比较高的,也就是污染比较轻的。一般来说污染量比较大、并且长期反复接触才有可能造成感染。
接触冷链进口食品后,个人应该如何消毒?
中国疾控中心消毒学首席专家、环境所消毒与感染控制中心主任张流波介绍,个人接触到这些冷链食品,可以通过消毒来预防可能存在的接触性传播。

首先要做好手卫生,接触后马上洗手按照“六步法”洗手,一般就可以了。如果洗手不放心,可以再加上手消毒剂。这是最必要的措施之一。对可能接触到的冷冻食品里用的炊具,如刀、砧板应该及时清洗。在清洗时应该防止飞溅。同时对于刀、砧板可以用加热方法,用开水烫一烫、煮一煮,用60度的水浸泡一段时间都可以。也可以等干燥以后,喷75%的酒精或者500mg/l、1000mg/l的含氯消毒剂,就可以完全达到消毒的效果。案台也可以考虑用酒精、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。还要注意,冷链进口食品处理后的残渣,用小包装及时收集起来送到垃圾收集点是最好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