藏在心里的乡味

前几天,去小区附近的饭店吃饭,看到有人手抓着一种卷饼,吃得津津有味,不觉间想起家乡的锡饼筒,心中泛起一种悠悠的暖。
在我的老家浙江台州,锡饼筒无人不知,无人不晓。记得小时候,每当奶奶准备做锡饼筒时,我总是迫不及待地围在她身边,看她如何将一碗普通的小麦粉,变成一张张薄如蝉翼的饼。
奶奶会先将小麦粉倒入一个大盆中,缓缓加入清水,边加边用筷子搅拌,直到面粉变成粘稠的糊状,这叫“打浆”。接着,她会再加入适量的水,用双手上下搅动,直到面糊变得既有劲道又不稀不稠。然后,就是“养浆”了。奶奶会在面糊上缓缓加水,直到水面刚好淹没面糊。她告诉我,这样做是为了让面糊更加细腻,摊出来的饼也会更加柔软。养浆的时间,奶奶总是把握得恰到好处,既不会太长也不会太短,总是刚好在一到二个小时之间。
终于到了摊饼的时刻,奶奶会拿出一只专门用来摊饼的平底锅。烧热后,用手团一个面团,从锅的外沿开始顺时针画圈,直到补满一个圆形。等到面饼的中间略微泛黄,翻面,面饼的两边微微翘起,即可出锅,晾置一边。
然后,开始做馅料,奶奶炒,我也不闲着,帮忙打下手烧火。灶烧得火热,奶奶也是忙前忙后,一盆盆地接着炒。有红烧五花肉、摊鸡蛋、炒面、炒土豆、胡萝卜、包心菜、茄子、豆腐干……奢侈的,还会加皮蛋花生碎等。直到炒完所有的菜,奶奶才和我们一起围坐在桌子旁,开始包锡饼吃。
那时,我还是个急性子的孩子,等不及菜稍微凉下来,就上手去卷。常常不小心被烫到手,疼得龇牙咧嘴。奶奶一边笑着,一边心疼地说:“慢点的,慢点,别急,我来给你卷!”说着,她拿起一张饼,第一下盖住馅料,第二下将右边面皮折过来,之后向前滚一下,一张平整厚实的锡饼就包好了。我接过来,咬上一大口,刹那间,土豆的脆爽、五花肉的香嫩、胡萝卜的甘甜、包菜的清香,各种滋味在我嘴里交替融合,让我忍不住叫着:“奶奶,这也太好吃了,我还能再吃两筒!”“好好好。”奶奶答着,就又伸手去卷饼了。笑容在她脸上抻开了每道褶子,映出一脸的祥和。
长大后,我也学会了做锡饼,常常在想家的时候,就摊上一叠。再后来,有了孩子,他渐渐也爱上吃锡饼筒,周末一家人围在一起吃得热热闹闹。这两年,孩子去了异地上班,经常在电话里念叨锡饼。只要他回来,我也总是不厌其烦地做给他吃。
时光漫长,等到我的孩子也对锡饼产生抹不去的念想。我才终于明白,我们常常念着的家乡美食,不仅仅是一道菜肴,更是亲人对我们深深的爱,也正因如此,才会让人久久不能忘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