政 府 工 作 报 告(节选)

区长刘涛作政府工作报告

(上接一版)居乡村建设,建成一批美丽乡村示范片区。未来五年,台儿庄的天更蓝、水更清、山更绿,人与自然更加和谐,成为生态文明发展高地。

——聚焦民本民生,满足群众生活新期盼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努力办好民生实事,扎实推动共同富裕。落实就业优先政策,让创业创新活力涌动。实施教育强区战略,创成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区,让优质教育惠及每个孩子。加快健康台儿庄建设,建成新的区人民医院、区中医院和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,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,创建医养健康示范区。加强社会保障、文化体育等基本公共服务,创新社会治理,扎实推进平安台儿庄、法治台儿庄、食安台儿庄建设。未来五年,台儿庄人民的生活将更加殷实,社会更加和谐稳定。
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。今年是“十四五”规划的开局之年,也是新时代现代化强区建设的起步之年。我们将立足新发展阶段,贯彻新发展理念,融入新发展格局,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。主要预期目标:全区生产总值增长6%以上,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%左右,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%左右,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.5%左右,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。
一、聚力工业强区突破建设战略,打造产业发展“升级版”。持续推进“三项攻坚行动”,着力培育锂电新能源、高端装备、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纺织、高端造纸、绿色建材“3+3”现代工业体系,让实体经济发展更具活力。
培育壮大新动能。力促丰元锂能三元正极材料尽快建成投产,推进电立得储能电站、天科半固态电池垂直整合,新建石墨烯散热膜项目,建成废旧锂电池回收中试生产线,打造锂电新能源“雁阵形”产业集群。启动盛世环保智能制造、京杭船艇制造等项目建设,支持山东一唯智能制造、越成制动、鑫金山智能装备对外合作、延链发展,提升高端装备产业竞争力。规划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园,促进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扩容提质。支持三一智慧绿建拓展劳务管理云平台应用场景,完善提升管理构架,打造建筑管理行业新标杆。引导企业“上云、用数、赋智”,新增上云企业30家,建设一批智能工厂、数字化车间。
改造提升传统动能。持续开展“双千”工程,实施22个重点技改提升项目。建成科宏服装智能制造项目,引导联润新材料、海扬王朝、青纺联提升功能性、差别化产品比重。建成中楠高端包装新材料、新蓝海装饰新材料等项目,完成亿企装饰新材料、昌恒台特种纸技改。开工建设泉兴水泥新型干法水泥熟料技改项目,力促正丰超级微粉二期、联合王晁矿山夹层等项目尽快投产。
强力推进“双招双引”。开展产业战略研究,绘制产业招商地图,完善招引项目分析评估、履约管理和“陪跑发展”机制,为企业提供“全生命周期”服务,让优质项目引得来、落地快、成长好。深化与北京建工集团、山东高速集团、三一集团等企业的战略合作,不断扩大台儿庄客商“朋友圈”。健全招商激励机制,形成“千军万马跑项目、千方百计抓招引”的生动局面。力争全年招引过亿元项目50个、过50亿元项目3个,利用外资4000万美元,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10名以上。
拓宽产业发展空间。以开发区改革为动力,做大优势产业,培育一批“链主”企业,集聚一批关联企业,形成集群发展格局。加快建设大运河·启航智能制造科创园,启动建设北京建工智能建造产业园、台南高端装备产业园,实施台四路等道路、管网建设工程,铺设综合管网7.8公里,新建标准化厂房12万平方米。实施开发区低效用地清理行动,完善“飞地经济”利益分享机制,引导要素和产业资源向开发区聚集。
二、聚力大运河文旅融合发展建设战略,打造文化旅游“新高地”。抢抓重大历史机遇,以责无旁贷的使命担当,谱写新时代台儿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新篇章。
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。实施大运河台儿庄(月河)段文化遗产保护、台儿庄大战纪念馆馆藏文物数字化保护、台儿庄大战旧址修缮保护工程,筹建八路军115师运河支队纪念馆、中兴文化博物馆,打造运河文化、红色文化、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展示窗口。加快制作台儿庄大运河城市超级IP动漫,亮出运河城市文化新名片。做好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的有机衔接,推动加快大运河服务区、风景旅游大道等项目建设。规划沿运乡村振兴示范带,推进产业观光、农事体验等业态融合,打造大运河观光旅游带。
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。以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,优化提升古城游、运河游、红色游、田园游、湿地游等旅游产品,打造更多的“慢游”体系。深化与复星旅文、绿地集团等知名企业的战略合作,联手打造更多“亮点”项目。加快数字古城建设,优化“一部手机游台儿庄”智慧平台服务功能。建成运营运河印象文旅小镇、希尔顿欢朋商业综合体,打造一批精品特色街区,争创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、国家级特色步行街,让台儿庄更加宜游。
繁荣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。放大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引领效应,培育发展会议会展、文创动漫、影视传媒等新业态。推进台儿庄国家版权贸易基地建设,打造版权登记、保护、贸易“全产业链”。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,建成启用兰祺文化交流中心,持续开展文化下乡等惠民活动,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。实施齐鲁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,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、传承和转化,用精品力作引领社会风尚。(下转第三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