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恰有乡树入梦来
我独自坐在大树的根部,感受着它的絮语。而它,就像时间的诗人,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和生命的智慧。
这棵树,树干粗壮,仿佛是支撑着整个世界的柱子,枝条向上延伸,宛如一只巨手。我闭上眼,聆听树的声音,仿佛与大自然达成了一种无声的契约。它是独特的存在——一棵地界树,从我记事的时候,它就已经存在了。
小时候农村邻居之间若两户人家距离比较近,就会埋棵石灰桩或者栽一棵树作为标记,区分地界用。这些简易的地界标记,往往承载着邻里间的和谐与纷争,也见证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与变迁。
记忆中,树下的故事,如同岁月的画卷,一幅幅展现在眼前。每逢农忙季节,大人们都会下田劳作,而我的任务则是守在场院上,看护着那些晒着的粮食。鸡鸭鹅或其他牲畜前来偷食或糟蹋粮食。照看粮食的时候,我时常搬个小凳子,坐在大树下边乘凉边写作业。有时候去菜园里割些韭菜,坐在树荫下拣韭菜。大人们也会在树下聚集,谈论着家常,交换着农作经验。爷爷辈们常拿出小石子和小树枝当作棋子,在下一种名为“六舟”的棋。孩子们则围成一圈,好奇地观看,渐渐地,我们也在观察中学会了这项技艺。那棵树,就像是一个天然的聚会场所,它将不同年龄的人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,成为我们共同的记忆符号。
然而岁月流转,那些曾经共度晨昏的邻居们,有的拖家带口迁入灯红酒绿的城市,有的则勇敢地踏上了远赴他乡的征途。而这棵饱经风霜的老树,依然坚定不移地扎根在这片熟悉的土地,宛如一位坚守岗位的忠诚守望者。
夕阳下,它的影子在黄昏中拉得老长,我凝望着它,它好似不仅是地界的标志,更像是乡情的载体。是谁在那条熟悉的小路上,带着满心的期待从城市归来?又是谁在斜阳下倚靠在这棵树下,带着对家乡的无尽思念?
早些年过年回娘家时,村人们总会热情地喊着我的小名。我也会一路回家,一路和村人们打招呼问好。近些年来,突然发现小时候记忆中的一些人悄然不在了,村子里又新增了一些陌生的面孔。往往她们不认识我,我也不认识她们。得有长辈们介绍这是谁家的媳妇,那是谁家的孩子。忽然觉得她们比我还要熟悉我的家乡,每每想到这儿,鼻尖酸酸的,或许她们就是我,我就是她们。
像这样的地界树以前农村有不少,或许正是因为这份特殊的身份,使得这些地界树比其他树木拥有更长的生命周期。一般情况下,地界树会受到村民们的共同呵护,无人敢轻易砍伐或破坏。当树枝繁茂遮住菜园时或者遮住庄稼地时,也只是适当的修枝剪杈,所以有的地界树是长不大的。相比之下,那些没有特殊身份的树木,如今已经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,留下的只有回忆。
曾经的屋前屋后,以及新开河那一片一眼望不到头的白杨树林,桑树林还有河边高高的芦苇。假期村里的孩子们有时候约着赶着羊群出去放羊,羊儿在河边吃草,我们在草地上打滚翻跟头儿,玩游戏。有时候我一个人放羊的时候,带着音乐书和口琴或者长笛,吹着课本里学过的曲子,有时候也会带一本书爬到树上,隐藏在树上看书,好不惬意。
那时身在其中不觉美好。现在想来,已很久没有在草地上肆无忌惮地打过滚了;那时吹过的曲子,如今已完全记不起了。不知怎么地,随着年岁的增长,越来越怀念那样的日子,这种情感越来越强烈。
我曾和孩子们分享过这些记忆,孩子们问我是不是艺术加工过,记忆打开美颜了,这么美的地方像是梦境里才会出现。事实上,我所描述的景色远比我的言语和文字所能表达的更为迷人。遗憾的是那时我没有相机,又或许相机也难以完整地捕捉到那份无法言喻的美好。
曾经读到关于“乡下人家”的课文,我并未感受到文字中描绘的美好。心想,这不就是我所熟悉的小村庄吗?我无法理解,为何这些平淡无奇的日常景象值得被书写。同样对于叙述逝去的乡村炊烟的文章,我也感到困惑,不明白农村生活有何值得怀念。我怀揣着对未知世界的无限憧憬,一心渴望挣脱那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庄的怀抱。我热切地希望能逃离父母的视线,摆脱他们的絮叨和束缚。甚至还动过念头再也不要回到小村庄,远离那个小村庄,走得远远的,去追寻自己的天地。
可如今,就是曾经那些自认为普通的不值一提的事物,让我每次回家时都舍不得离开,每次离开总是润湿了眼睛。我越发羡慕那些能够一直留在故乡的童年伙伴们。前几年母亲受伤时,我曾认真地斟酌过,犹豫过,挣扎过,也曾一度冲动地想要返回家乡。但穷人家的孩子如果可以,当初也不会离开家乡,没有积淀的孩子,始终是缺乏从头开始的勇气和底气的。
孩子见我常对着一棵树看,便跑过来问我缘故,我微笑着调侃道:“这不是一棵树,这是一片树,只有我能看得到,而你只能在梦境中才会看到的景象。”孩子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,可我分明从孩子眼里,看到了曾经的自己……
这棵树,树干粗壮,仿佛是支撑着整个世界的柱子,枝条向上延伸,宛如一只巨手。我闭上眼,聆听树的声音,仿佛与大自然达成了一种无声的契约。它是独特的存在——一棵地界树,从我记事的时候,它就已经存在了。
小时候农村邻居之间若两户人家距离比较近,就会埋棵石灰桩或者栽一棵树作为标记,区分地界用。这些简易的地界标记,往往承载着邻里间的和谐与纷争,也见证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与变迁。
记忆中,树下的故事,如同岁月的画卷,一幅幅展现在眼前。每逢农忙季节,大人们都会下田劳作,而我的任务则是守在场院上,看护着那些晒着的粮食。鸡鸭鹅或其他牲畜前来偷食或糟蹋粮食。照看粮食的时候,我时常搬个小凳子,坐在大树下边乘凉边写作业。有时候去菜园里割些韭菜,坐在树荫下拣韭菜。大人们也会在树下聚集,谈论着家常,交换着农作经验。爷爷辈们常拿出小石子和小树枝当作棋子,在下一种名为“六舟”的棋。孩子们则围成一圈,好奇地观看,渐渐地,我们也在观察中学会了这项技艺。那棵树,就像是一个天然的聚会场所,它将不同年龄的人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,成为我们共同的记忆符号。
然而岁月流转,那些曾经共度晨昏的邻居们,有的拖家带口迁入灯红酒绿的城市,有的则勇敢地踏上了远赴他乡的征途。而这棵饱经风霜的老树,依然坚定不移地扎根在这片熟悉的土地,宛如一位坚守岗位的忠诚守望者。
夕阳下,它的影子在黄昏中拉得老长,我凝望着它,它好似不仅是地界的标志,更像是乡情的载体。是谁在那条熟悉的小路上,带着满心的期待从城市归来?又是谁在斜阳下倚靠在这棵树下,带着对家乡的无尽思念?
早些年过年回娘家时,村人们总会热情地喊着我的小名。我也会一路回家,一路和村人们打招呼问好。近些年来,突然发现小时候记忆中的一些人悄然不在了,村子里又新增了一些陌生的面孔。往往她们不认识我,我也不认识她们。得有长辈们介绍这是谁家的媳妇,那是谁家的孩子。忽然觉得她们比我还要熟悉我的家乡,每每想到这儿,鼻尖酸酸的,或许她们就是我,我就是她们。
像这样的地界树以前农村有不少,或许正是因为这份特殊的身份,使得这些地界树比其他树木拥有更长的生命周期。一般情况下,地界树会受到村民们的共同呵护,无人敢轻易砍伐或破坏。当树枝繁茂遮住菜园时或者遮住庄稼地时,也只是适当的修枝剪杈,所以有的地界树是长不大的。相比之下,那些没有特殊身份的树木,如今已经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,留下的只有回忆。
曾经的屋前屋后,以及新开河那一片一眼望不到头的白杨树林,桑树林还有河边高高的芦苇。假期村里的孩子们有时候约着赶着羊群出去放羊,羊儿在河边吃草,我们在草地上打滚翻跟头儿,玩游戏。有时候我一个人放羊的时候,带着音乐书和口琴或者长笛,吹着课本里学过的曲子,有时候也会带一本书爬到树上,隐藏在树上看书,好不惬意。
那时身在其中不觉美好。现在想来,已很久没有在草地上肆无忌惮地打过滚了;那时吹过的曲子,如今已完全记不起了。不知怎么地,随着年岁的增长,越来越怀念那样的日子,这种情感越来越强烈。
我曾和孩子们分享过这些记忆,孩子们问我是不是艺术加工过,记忆打开美颜了,这么美的地方像是梦境里才会出现。事实上,我所描述的景色远比我的言语和文字所能表达的更为迷人。遗憾的是那时我没有相机,又或许相机也难以完整地捕捉到那份无法言喻的美好。
曾经读到关于“乡下人家”的课文,我并未感受到文字中描绘的美好。心想,这不就是我所熟悉的小村庄吗?我无法理解,为何这些平淡无奇的日常景象值得被书写。同样对于叙述逝去的乡村炊烟的文章,我也感到困惑,不明白农村生活有何值得怀念。我怀揣着对未知世界的无限憧憬,一心渴望挣脱那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庄的怀抱。我热切地希望能逃离父母的视线,摆脱他们的絮叨和束缚。甚至还动过念头再也不要回到小村庄,远离那个小村庄,走得远远的,去追寻自己的天地。
可如今,就是曾经那些自认为普通的不值一提的事物,让我每次回家时都舍不得离开,每次离开总是润湿了眼睛。我越发羡慕那些能够一直留在故乡的童年伙伴们。前几年母亲受伤时,我曾认真地斟酌过,犹豫过,挣扎过,也曾一度冲动地想要返回家乡。但穷人家的孩子如果可以,当初也不会离开家乡,没有积淀的孩子,始终是缺乏从头开始的勇气和底气的。
孩子见我常对着一棵树看,便跑过来问我缘故,我微笑着调侃道:“这不是一棵树,这是一片树,只有我能看得到,而你只能在梦境中才会看到的景象。”孩子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,可我分明从孩子眼里,看到了曾经的自己……